导语
5月7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正式印发《河北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冀政字〔2024〕33号),规划范围包括河北省陆域国土和管辖海域,规划期限为2021年至2035年,近期至2025年,远景展望到2050年。

打造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
落实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建设要求,加快构建以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民用航空等为主体的快速网,完善以普通铁路、普通国省道、港口航道等为主体的干线网,形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智能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建成交通强省。
完善综合交通体系
畅通“六纵六横一环”综合运输通道,保障沿海、京沪、承唐津沧、京九、京港澳、沿太行山等六条贯通南北综合通道,推进秦承张、秦唐京张、津雄保忻、青银、邢临-邢汾、邯济-邯长等六条东出西联综合通道建设,推动首都环线通道建设沥青网sinoasphalt.com。强化首都都市圈、石家庄都市圈一体化交通网络建设,打造1小时交通通勤圈,统筹布局枢纽场站与城市重要功能区。
构建多层级综合交通枢纽集群,推动石家庄、雄安新区融入京津冀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集群,打造石家庄、雄安、唐山-秦皇岛、邯郸5个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建设张家口、承德、廊坊、保定、沧州、衡水、邢台7个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推进“轨道上的京津冀”建设
构建覆盖广泛、结构合理、便捷高效、绿色智能的现代化铁路网络,提升都市圈、中心城市的联通效率。完善高铁网络,强化与中原、山东半岛、辽中南、山西中部、呼包鄂榆等城市群的便捷连通。加密城际铁路网,统筹布局枢纽场站与城市重要功能区,提升城市间、重要功能区间联结效率。提升普速铁路运能,疏解首都货运交通压力,完善港口集疏运铁路,推进“最后一公里”铁路专用线建设,重点推进京唐港等重要港区进港铁路建设,实现铁路装卸线与码头堆场无缝衔接、能力匹配,建设轨道货运京津冀。支持具备条件的设区市启动市域(郊)铁路规划建设,推进轨道站点周边地区一体化开发,研究推进京津市域(郊)铁路向河北延伸。
打造现代化公路交通体系
进一步完善公路基础设施网络,提升公路通行能力,建成广泛畅通的公路网络。贯通国家高速公路通道,强化与京津及周边省高速公路对接,完善省内互联互通高速网络,加快繁忙路段扩能改造。完善国省干线公路网络,提升城镇密集地区交通承载能力,完善市县域公路网络,加快低等级路段提质升级,优化绕城通道布局,强化干线公路对全域旅游和产业融合发展的支撑作用。因地制宜推进农村道路提级改造,加强乡村产业路、旅游路、资源路和过窄农村公路拓宽改造。推动实现乡镇通三级路、建制村通等级路、较大人口规模自然村(组)硬化路。
与京津共建世界级机场群
积极推进三地机场协同发展,完善“一枢多支”的河北运输机场布局,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功能完善、安全稳定、高效协同的航空运输保障体系。围绕石家庄正定国际机场建设区域航空枢纽,研究推动机场改扩建,完善多种运输方式无缝衔接、便捷高效、服务优质的机场集疏运体系;建成通航邢台军民合用机场,实施承德、秦皇岛、唐山、邯郸等机场改扩建,谋划建设沧州、衡水、保定、康保、丰宁等机场。
保障水利基础设施工程建设
重点推进防洪工程建设
研究论证大中型水库工程建设。实施大运河、永定河、潮白河等综合治理工程,开展大清河、滦河、滏阳河、桑干河等重点支流治理和中小河流治理工程。谋划骨干河道水系连通以及重点连通工程。
分区域统筹流域综合治理与骨干工程建设
按照冀中南、冀西北、冀东北分区统筹河北水网、防洪安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等建设。加快冀中南供水网络工程建设,形成“东西互补、南北互济、多源联调、丰枯调剂”的水资源配置格局,构建完善支持雄安新区建设的水安全网络。加快冀西北供水网络工程建设,提升水源涵养能力,完善滦河干流整治与防洪体系建设。加快冀东北供水网络工程建设,提高面向首都的区域供水能力,提升主要河道防洪能力。
支持城市化地区集聚发展
落实国家城镇化战略格局要求,与京津共建世界一流城市群,加强首都都市圈、石家庄都市圈及新增长区域的空间资源统筹协调,促进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空间布局, 将75个县 (市 、区) 划为城市化地区 。
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 主体功能区战略、 新型城镇化战略要求,立足河北自然地理格局和城镇化特征,统筹发展和安全,构建“两圈两翼七轴、 一屏四带五区”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总体格局。
两圈两翼七轴:发挥现代化首都都市圈、 石家庄都市圈辐射引领作用,深入实施雄安新区、张北地区“两翼”带动,强化京保石邯、承京廊雄衡、京廊津沧、沿海和张京唐秦、保雄津、 石衡沧港“七轴” 集聚发展。
一屏四带五区:提升燕山—太行山天然生态屏障功能,提高坝上高原生态防护带、 渤海近岸海域生态保护带、 环首都生态过渡带、 大运河文化生态带“四带”生态安全防护能力,夯实山前平原高产农业区、黑龙港生态节水农业区、 燕山—太行山特色农产品区、 坝上绿色生态农业区、沿海高效渔业产业区“五区”农业空间基底。
保障京津冀协同发展
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要求,牢牢牵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快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共同构建世界一流城市群。
推进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建设
围绕发展定位,完善功能布局,强化国土空间保障,支撑临空高端高新产业集群建设。推动综合保税区、中国(河北)自由贸易试验区大兴机场片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等建设,加强与雄安新区、首都机场临空经济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天津滨海新区等统筹布局、联动发展。
支撑重点领域协同发展向纵深拓展
依托省重点承接平台建设,畅通京津冀产业链供应链,构建跨界融合、共享共生产业圈。继续加快推进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从不同方向打造联通京津的经济廊道。提升交通一体化水平,加强环首都市县与北京的联系,构建干线铁路、城际铁路等多层次的现代轨道交通网络,完善京津冀一体化公路网络,推动京津冀机场、港口融合互补和错位发展。共建首都水源涵养功能区和生态环境支撑区,强化海河、滦河、永定河流域水环境联合治理和保护。
融入共建“一带一路”
支持面向全球空间网络的国际大通道建设,拓展国际航线,打造四通八达的海运对外网络,提升国际航线网络通达性,推动形成开放合作新格局。建设国际贸易物流重要枢纽和高端开放平台,推进国家和省级外贸基地创新发展,建设唐山、石家庄和雄安新区跨境电商试验区,推动石家庄、曹妃甸、廊坊、秦皇岛、北京大兴国际机场5个综合保税区建设,支持雄安新区和黄骅港设立综合保税区,推动唐山港京唐港区、辛集、武安等保税物流中心建设。
推进与重大国家战略区域协调发展
贯彻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共同推进环渤海经济圈和中原城市群建设。共建环渤海经济圈,加强与天津滨海新区、辽宁沿海经济带、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等联动发展,强化环渤海港口群分工协作,共建东北亚出海口,完善环渤海综合立体交通体系和集疏运体系,统筹临港产业布局,推进渤海近岸海域生态环境治理。对接中原城市群发展,支持邯郸建设京津冀联动中原的区域中心城市,推动邯郸、邢台与安阳、长治、聊城等城市区域交通互联、产业创新共建、生态环境共保、文化旅游共享。
加强省际协调发展
与北京共建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推动北三县与通州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推进环京市县融入首都都市圈。与天津加强海河流域综合治理和蓄滞洪区安全建设,共建京津冀城市群“海上门户”。与山东协同建设大运河文化带,推动环渤海港口分工协作。与河南共建国家中部综合枢纽,共创太行国家魅力休闲区。与山西共筑太行山区域绿色屏障,协同推进白洋淀上游综合治理,开展能源战略合作。与内蒙古共建北方防沙带,联动呼包鄂榆城市群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辽宁共同推进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环渤海旅游圈。
推进雄安新区与周边地区一体化发展
加强新区毗邻地区协调管控,共建绿色生态屏障,统筹入淀河流综合治理。推动雄安新区与保定、廊坊一体化发展,强化与沧州、衡水等周边城市协调联动,统筹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加强产业布局、生态修复、服务设施、交通基础设施衔接。依托交通廊道建设,提升雄安新区对全省其他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推动合作平台建设。
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美丽省会
完善石家庄省会功能,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实施拥河发展战略,推进正定高质量发展,打造滹沱河经济带,增强综合经济实力和吸引辐射带动能力。建设全国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保障重要产业平台空间供给。强化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功能,提升区域连接能力,加快正定国际机场和石家庄国际陆港建设。发挥省会在非首都功能承接中的关键作用,推进中国(河北)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定片区等重大产业承接平台建设。
培育壮大区域中心城市
支持唐山打造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窗口城市、环渤海地区新型工业化基地、首都经济圈重要支点,重点优化曹妃甸区港产城融合发展格局,优化临港产业空间布局,畅通陆海联动战略通道网络,支持铁矿石、煤炭、原油、天然气储运基地建设和唐秦一体化发展。
支持邯郸建设京津冀联动中原的区域中心城市,优化先进制造业空间布局,推进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推动邯邢一体化发展。
支持保定建设京畿旅游休闲城市,推动与雄安新区、廊坊一体化发展,协同雄安新区培育高端功能。
支持张家口发展成为京冀晋蒙四省交界区域中心城市,大力推进首都“两区”建设,打造世界级冰雪运动与休闲旅游胜地,支持可再生能源基地建设。
支持沧州发展成为冀东南区域中心城市,重点推动大运河文化遗产走廊建设,优化环渤海现代产业基地空间布局。
共同推进高质量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建设
按照圈层布局思路,共同推进通勤圈、功能圈、产业圈建设。通勤圈重点推动环京市县与北京一体化发展,促进区域要素互补、职住协同,推动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深度融合,促进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功能圈重点强化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承接平台与合作园区建设,推动京津雄功能互补、联动发展。产业圈依托产业发展轴,加强要素集聚,提高产业配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