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1 劈裂强度试验结果
劈裂强度表征沥青混合料的抗拉性能,根据不同热再生时间的芯样劈裂强度试验结果( 见图1) 可以看出,2014 年就地热再生段芯样总体强度高于2010 年就地热再生路段芯样,其中2014 年就地热再生路段芯样平均劈裂强度为1. 67MPa,而2010 年就地热再生路段平均劈裂强度为1. 24 MPa,由此可以看出,就地热再生路面随着时间的增长其强度降低。
进一步分析,根据《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 JTGD50—2017) 中关于沥青混合料设计参数要求,细粒式沥青混合料15℃劈裂强度要求为1. 2 ~ 1. 6 MPa,对比试验结果可以发现,2010 年开展就地热再生路段的芯样劈裂强度中75%的芯样结果低于规范的下限要求,因此,针对2010 年以及之前开展的就地热再生路段,在养护规划过程中需要进行针对性的处治。而根据相关研究成果,对于SBS 改性沥青AK - 13 型沥青混合料的劈裂强度取值范围在1. 8 ~ 2. 4 MPa之间,由此可以看出,就地热再生路段沥青混合料性能存在较大程度衰减,衰减程度与就地热再生时间密切相关。

2. 2 半圆弯曲试验结果
1) 从抗弯拉强度( 见图2) 结果看,2010 年就地热再生路段行车道强度均值为2. 12 MPa,2014 年就地热再生路段行车道强度均值为2. 60 MPa,2010 年再生路段强度明显低于2014 年再生路段; 路肩处抗弯拉强度均值为2. 32 MPa。

2) 从断裂能( 见图3) 结果看,2010 年就地热再生路段行车道断裂能均值为639. 55 J /m2,2014 年就地热再生路段行车道断裂能均值为1 141. 67 J /m2,同样也是2010 年再生路段断裂能显著低于2014 年再生路段; 而路肩处断裂能均值为1 234. 64 J /m2,较再生路段断裂能高,表明原状路面抗裂性能较再生后路面强。

根据半圆弯曲试验结果分析可以判断: 2014 年就地热再生路面抗弯拉性能高于2010 年就地热再生路面,而与原状路面抗弯拉性能基本相当。因此,可以判断2010 年及以前开展的就地热再生路面上面层抗裂性能已经大幅衰减,在养护规划时考虑对其进行处治。
2. 3 直接拉伸试验结果
1) 通过不同断面路面芯样直接拉伸试验结果( 见图4 ~ 5)可知,无论是抗拉强度还是断裂能,整体上呈现中面层抗拉强度和断裂能最小,上面层、下面层抗拉强度和断裂能优于中面层的规律性。这是因为中面层作为路面结构的受压区,在车辆荷载和温度荷载的反复作用下发生的疲劳破坏更加严重。

2) 行车道由于承受较多的车辆荷载,尤其是重载车辆基本上均行驶在行车道,再加上雨雪天气时车辆通行时造成的动水荷载的冲击作用,发生的疲劳破坏较为严重,表现为行车道路面芯样的抗拉强度和断裂能普遍小于应急车道。
3) 通过对不同断面路面芯样抗拉强度和断裂能进行宏观对比分析,发现频繁养护断面整体上抗拉性能表现最差,但是其他不同断面之间的路面芯样抗拉性能基本上不存在对比性的规律性结论,这与样本数量较少,无法利用统计学上的原理进行分析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