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以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菩提路的延伸段(南三环路—极乐寺)市政道路工程面层施工工程为例,将 SMA-13 沥青混合料的路面施工技术细分为路面垫层施工、路面下封层施工、沥青混凝土面层施工3个环节。接下来,对每个环节的具体施工流程展开论述。图2为道路路面结构层。

3.1 路面垫层施工
路面垫层的施工流程如下。
(1)精确测量放样。运用全站仪作为测量工具,在道路施工的关键环节中,对于级配碎石的铺设,采用了精确的基准线标定策略,每10 m距离内清晰标定级配碎石铺设的基准线,以确保道路横向铺设宽度严格遵循设计标准,并引入边桩控制模式来精确设定铺设的标高。放样工作完成后,在施工过程中,为了确保水稳碎石基层顶面标高的精准控制,在施工现场的布局上,精心选取了钢筋桩的位置,并通过张拉钢丝绳建立了稳定的控制基准线。为了实现对水稳碎石基层顶面标高的精确控制,在与摊铺机相连的钢丝绳上安装了先进的传感器系统[3]。
(2)在SMA-13沥青混合料的制备过程中,严格遵守行业规范,采用集中拌制的方式,确保道路水稳碎石层的稳定性。使用载重范围在15~20 t之间的货运汽车进行运输,并在料斗上方覆盖篷布,以防止混合料在运输过程中受到污染或损坏。为确保施工现场的连续性,预先储存了足够的混合料,至少相当于3台满载运输车的容量。在摊铺前,严格检查基层表面的湿润状态,并使用ABG432型专业摊铺设备进行高效作业。
(3)在碎石基层的压实工作中,采用了一系列先进的压实设备和技术。首先,使用YZ18型压实机进行初步静压实。其次,选择LSS220型压实机进行复压,并进行两次压实作业,以确保碎石层的密实度和稳定性。最后,利用XP261型设备进行强夯后的检测压实。如果前两次压实后的指标达标,则进行最终压实;若未达标,则重新进行振动压实并检测,直至达标。在整个施工过程中,严格执行 SMA-13 沥青混合料路面垫层施工相关的检测指标(如表2所示)。

3.2 SMA-13 沥青混合材料路面下封层施工
沥青混合材料路面下封层的施工流程如下:(1)按照流程进行准备工作,使基层表面保持清洁和湿润,并检测基层表面的均匀性、密实性和平整度等关键指标,必须确保所有指标均达到规定标准,以满足封层铺设的要求;(2)在封层铺设过程中,使用封层摊铺机,全程把控设备的运行速度,保持相对较慢且匀速的状态,以确保封层铺设的均匀性和厚度一致性,避免出现厚度不均或局部过厚、过薄等问题,影响封层的整体质量和性能;(3)实时观测 SMA-13 沥青下封层的厚度,本工程设定了明确的范围,即最小厚度为10 m,最大厚度可扩展至15 m。
3.3 SMA-13沥青混凝土面层施工
SMA-13 沥青混凝土路面面层的施工流程如图 3所示。

3.3.1 选择沥青混凝土面层施工材料
(1)基质沥青选择。为确保路面温度稳定性,选用SMA-13基质沥青作为主体材料。
(2)粗粒径集料标准。粗粒径集料需满足“大粒径”要求,并且质地坚硬,具备良好的抗腐蚀和抗磨损性能。
(3)碎石集料特性。严格把控碎石集料的选择标准,确保其具有良好的沥青黏附性,能够在与SMA-13沥青混合时被基质沥青完全裹覆;同时,严禁在集料中混入软质碎石或砾石,以确保拌和料的整体质量和道路的使用寿命[4]。
(4)细粒径集料质量控制。细粒径集料的选择需关注其表面状况,剔除风化严重或污染明显的材料,最佳粒径区间为3~5 mm,符合《建设用砂》(GB/T 14684—2011)标准。
(5)填料选择。优先选择磨细后的矿粉材料,并确保其表面清洁干燥,禁止使用已凝结成块的矿粉。
(6)增强材料选择。为提高 SMA-13 沥青混合料的抗拉强度,可以添加具有良好分散性和强吸附力的纤维材料。
3.3.2 SMA-13沥青混合料摊铺作业
(1)施工前的质检与筹备工作。当 SMA-13 沥青混合料运抵工地后,须由施工人员对其温度和各项性能指标进行严格的检测,同时对道路基层进行细致的检查,以确保之前施工阶段未留下任何瑕疵。
(2)设备校准与参数配置。在 SMA-13 沥青混合料的铺设前,必须对摊铺设备进行精确的调平,并将大粒径沥青混凝土的松铺系数设定在 1.10~1.25 的范围内。
(3)全面铺设与精细调整。为了减少水平接缝的数量,采用全宽度摊铺工艺,并针对细节问题辅以人工精细调整。
(4)多层施工的接缝管理。在进行多层摊铺作业时,应确保上下层的接缝错开,保障道路的最终质量[5]。3.3.3 SMA-13沥青混合料路面压实作业
(1)压路机与摊铺机的联合作业机制。在作业过程中,压路机与摊铺机须保持合适的距离,并以相同的速度推进。它们应从道路的一端连续作业到另一端,其间不得停机或改变行进方向。
(2)静压与振动压的组合应用。压实工作将分为3个阶段进行,首尾两阶段采用静压法,中间阶段则使用振动压法。首次静压须进行2轮,行进速度不得超过2km/h并且沥青混合料的温度须维持在140 ℃以上。
(3)振动压实技术与平整度的优化。在首次静压之后,立即进行至少4轮、最多6轮的机械振动压实(可辅以静压)。最后一次静压旨在消除振动压痕,以进一步提升路面的平整度。